徐长珠:在麻沙观游酢文化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11/24 17:05:36 浏览:次
时光,静美的如此不动神色,深秋的味道越来越浓。昨夜,秋雨敲窗,朦胧睡意中有所感觉。晨起推开窗,雨点落在地上开出朵朵小花,一夜之间,满地的落叶,随风卷起又落下。匆匆的一风一雨,已变换了天地,我们享受光阴赐予美好的同时,也欣然接受岁月赠予的沧桑 。清远深美的秋,已将它的信息铺遍季节的每一个角落。
作协采风,文联安排到麻沙。麻沙镇为闽北文化古镇,地处闽北,位于建阳西部。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人杰地灵,群英萃集,是宋时名人朱熹、游酢、蔡元定等讲学、著书之地。辖区内长坪村为游酢出生地又为宋时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以印刷建本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图书之府”。
一路上,雨淅淅沥沥一直下个不停,随手开启车窗玻璃,潮湿冰凉的小风吹来,顿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路边墨绿的叶子上滴着晶莹的水珠。车行至游酢文化纪念馆门口,下了车,走进文化馆。上得三楼,映入眼窗的是:麻沙赋、宋理宗皇帝御赞、程门立雪、游酢陵园、游酢学行 、游酢著作等。
第一幅是吴端福用软笔楷体书写的《麻沙赋》,其中讲到麻沙有八景,游酢先贤,朱熹传理,书院林立;建本图书等。往前一步,地上用花篮围着一个圈,圈中间一幅游酢先贤的雕像。游酢(1053—1123).字定夫(一字子通),进士出身,累官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游酢为程门第一大弟子,其程门立雪故事已家喻户晓。但其一生重大的功绩在于将中原洛学思想南传入闽,开闽学之先河,人称闽学鼻祖。你看他端详地坐着,左手放在膝盖,右手抚摸着胡须,面带微笑目光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前来观光的远方客人。雕像后面墙壁上挂着一幅金灿灿的牌匾,匾的四周是用数条双龙戏珠的图案组成,上面记载:
宋理宗皇帝御赞
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
伟哉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
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
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皇上御赞多美词,赐游酢御赞中,“伟哉圣道,光载南传”。游酢一生重大的功绩并不在官场,而在将中原理学思想南传入闽,此语点出其南传圣学之功绩。
右边这幅《游酢学行》中讲到,游酢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过目成诵,8岁能作文章,12岁开始读《孝经》,人称为“神童”。初从学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幼年生活艰辛,上书院念书时,吃饭没有菜肴,便用木头削了个“木鸡腿”,在盐水中煮得黑糊糊的,抹上些酒糟,舌头舔一舔,天天就此下饭,学问却大有长进。游酢弱冠之年,乡间老师江侧对他说,北方的程颢、程赜兄弟有大学问,“从其学,方有造化。”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颢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筹办书院,派人迎请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程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长亭外,古道边,师生三人话别。老师叫程颢,弟 子分别叫游酢、杨时,老师看着高足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两位学生学成南归,都成为理学在闽的开宗学者,并成为朱子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发展为后来的闽学。游酢南归后,立帏讲学。长坪还是那个长坪,而回来的游酢已不是那个啃“木鸡腿”的游酢。他在家乡长坪办“廌山书院”,在武夷山水云寮收徒教学,传道授业,使闽学理论得以完善与推广。
左边那副《程门立雪》,讲述的是游酢, 号廌山,长坪人。弱冠之年北上洛阳师从二程。游酢中进士后平步青云。他在太学任职时,未忘恩师教诲,于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寒冬相约同窗杨时,一起赴洛阳拜会老师程颐。此时程颐正“瞑目而坐”,两人不敢吭声,恭敬侍立于旁。待先生醒来,门外积雪已一尺多厚。这就是传之后世的“程门立雪”故事为千年来尊师重教的典范。
游酢是一位思想家、理学家、诗人、书法家,游酢一生中主要著作有《论语杂解》、《中庸义》、《诗二南义》、《孟子杂解》、《易说》、《荆斋诗集》等流传于世。游酢不仅是理学家,而且还是书法家。在潜心研究理学的同时也涉猎禅学,在禅学中深受禅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也充满禅的灵气与觉心,以此唤起欣赏者的生机和灵感。
众多书论家评介游酢书法艺术,称其为国之瑰宝,世之奇葩。游酢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精鹜八极、收游万仞”。前者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赅;后者是出入苍穹,无所挂碍。游酢书法线条美,构成书法的筋络百骸。游酢草书奇谲多变,幽深难测。他创造性地将草书推向“飘风骤雨惊飒飒”难以蠡测的境界。他那风驰电掣般的书写节奏,慑人心魄,扣人心弦,产生征服人心、出神入化的神奇效果。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游酢狂草似抒情诗、交响乐、霓裳羽衣舞,真是集众美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当今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游酢墨迹,南平市博物馆存有其宝贵的书法拓片。
“记得程门窗草绿,至今遐想每驰情”,游酢晚年格外怀念“雪飘伊洛”求学问道的日子。感叹“追寻往事顿成梦,回首春光倍黯然”(游酢《春日山行有感》)。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在《感事》诗中的一声长叹——“世事浮云薄,劳生一梦长。”造成游酢晚年心境格外凄凉的原因还有家门不幸。游酢共有七子一女,三人夭折。在世的四子一女均未成大器,无所建树。游酢希望子孙能像他一样发愤读书,成为国之栋梁,其一片苦心,浓缩在《诲子》诗中,其诗曰: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廌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宣和五年(1123)五月二十三日,游酢因疾客死和州,享年71岁。同年十二月,与夫人吕氏葬和州含山县升城乡车辕岭。其岭后改名察院岭。
回来的路上,雨还在不停下着,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全都是游酢在理学史上特别是对洛学南传和发展,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对建台闽学体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还有麻沙古镇那幽幽书香所承载的千年文脉,古镇文风之盛犹如麻阳溪,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