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建:诗笔映山河,烟火入华章
发布时间:2025/9/10 16:18:01 浏览:次
在泉州,古城的烟火气与人文底蕴总在滋养着创作者。有人偏爱用镜头定格西街的晚霞,有人擅长用文字记录开元寺的晨钟,而吴文建选择以诗为媒介——他把安溪茶山的雾气、石门村的田埂、街巷里的闽南语,都揉进了分行的文字里,让日常的微光在笔端慢慢发亮。
作为诗人,他的作品登过《诗刊》《星星》等专业刊物;作为文化传播者,他身兼电视台制片主任、省级协会负责人等多重身份,在镜头与文字、工作与创作间从容切换。他的诗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藏着对生命的怜悯、对故乡的牵挂;他的生活看似繁杂,却始终围绕着“表达”与“联结”,把诗意从笔端延伸到了实实在在的日子里。
从田埂走向诗行
吴文建的诗意源头,藏在福建安溪感德石门村的晨雾与茶香里。安溪感德石门,这里是著名闽南医神、保生大帝的故里,而他的童年,便与这片土地的肌理紧密相连——放过牛,牛蹄踏过田埂的印记留在记忆里;上山砍过柴,柴火燃烧的温度成了后来诗中温暖的底色;下地种过田,泥土的湿润与作物的生长,让他早早懂得生命循环的朴素道理。
与茶为邻的日子,是他对“日常”最初的感知。茶树抽芽、晾晒、揉捻的过程,如同诗歌从素材到成型的打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悄悄融进他的诗行。学生时代,他开始把对故乡的观察写进文字,从古典诗词里汲取韵律,在现代文学中寻找表达,那些田埂上的时光,成了他诗歌创作最原始的“资料库”。而这份对闽南乡土与文化的联结,也为他后来参与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吴夲(保生大帝)委员会、泉州市茶叶学会等工作埋下伏笔——故乡的印记,始终是他人生轨迹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角色切换中捕捉诗意
走出石门村后,吴文建的人生轨迹逐渐丰富。从中国太平洋保险泉州中支的企划督导,到《泉州旅游》杂志的执行主编,再到如今CCTV福建节目中心制片主任、央视网品牌总监,不同的职业身份,让他得以站在更多元的视角观察世界。作为记者,他走过泉州的街巷,听过不同人的故事,那些采访中捕捉到的细节——老人檐下的旧灯笼、茶馆里飘出的闽南语歌,都可能成为诗中的意象;作为诗人,他在镜头语言与文字表达间切换,更懂得如何用简洁的笔触传递复杂的情感。
与此同时,他还承担着诸多社会职务: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吴夲(保生大帝)委员会会长、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旅游商品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开闽姓氏研究院副院长、泉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些身份看似繁杂,却都围绕着“信仰弘扬”“文化传播”与“乡土联结”展开。在他看来,无论是策划一场文化活动、编辑一本地方刊物,还是组织姓氏文化研究,本质上都与诗歌创作相通——都是用真诚的表达,传递人与土地、人与文化的情感。即便忙碌,他仍会在会议间隙瞥见窗外流云时随手记录,在深夜整理完工作文件后对往事轻声叩问,诗歌早已是他生活中自然的“副产品”。
在文字里藏着悲悯与温度
吴文建的诗,早已走出个人记忆,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部分作品还被翻译至国外。他的诗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多是对“小事物”的凝视:《一只羊在劝诫世人》中,羊的“不厌其烦”与“有人已经饿了”的对比,藏着对生命的怜悯;《木头,可能是疼的》里,用钉子与木头的结合隐喻婚姻中的隐忍,让日常场景有了深层的张力;写妹妹出嫁时,他不直接说“不舍”,而是回忆“十岁那年的春,你站在院子里说,二哥,咱家木棉花还含着苞呢”,用童年碎片拼出最柔软的情感。
这种创作风格,也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戴冠青在为他诗集作序时提到,其诗“蕴藉、隽永,耐人寻味,注意诗语的陌生化,讲究意象的清新和隐喻的张力”;叶逢平评价他的文字“闪烁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漾着人性浓浓的气息”,认为他的诗能“直入人类的内心挖掘处”;孙绍振则指出,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提炼诗意,让作品既有烟火气,又有精神高度。这些点评,恰是对他创作理念的呼应——他始终认为,诗歌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不必追求华丽辞藻,只需把对生活的真诚感知写出来。
他的创作也收获了认可:作品多次被中国作家网首页“重点推荐”,在各类诗歌奖项中屡屡获奖。但对他而言,这些荣誉更像是创作路上的“路标”,而非终点。他仍在继续“收集”生活中的诗意:去泉州古巷寻一碗面线糊,听老板讲祖辈的故事;到安溪茶山看茶农采茶,感受茶叶在指尖的重量;甚至在推进书刊编辑出版、影视拍摄制作、公众号代运营等工作时,也会把对文字的敬畏融入其中——这些与文化传播相关的事,都是他诗歌创作的延伸,是“把日子过成诗”的具体模样。
从笔端到生活的微光
“诗歌的意义,在于用文字照亮生活里被忽略的角落。”吴文建常这样说。从石门村的田埂到泉州的街巷,从诗稿上的字迹到工作中的实践,他始终在做一件事:把日常里的微光,通过文字或行动传递出去。
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茶山上的露水、古厝里的木雕、采访对象偶然说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诗的引子;而在策划文化活动、梳理姓氏历史、推广闽南茶文化时,他又把诗中的悲悯与温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对他而言,诗歌从来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真诚对待每一份情感,无论是写进诗里,还是落在实处,都是对生命最朴素的尊重。
这份从故乡出发、被生活滋养的诗意,还在继续生长。就像安溪茶山上的茶树,年复一年抽芽、生长,在时光里沉淀出绵长的味道。
(作者:张月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代中西方文艺学研究所主任)